广东最专业的旅游大巴租车领头者
首页 >> 企业介绍 >> 最新动态 >> 正文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明年3月实施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11-11-21 10:22:29

今后,判定车内空气污染不再无标准可依。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苯、甲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该标准自明年3月1日起实施。

标准主要适用于新车

该标准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稀、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

对于检测方法,标准要求,采样时,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受检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车辆门、窗和乘员舱进风口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和空调等设备不工作。

纠纷、诉讼将有标准可依

参与制订该标准的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高级试验师高力平告诉记者,制订这项标准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在处理时,由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既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也无法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

2009年11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就已联合发布《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征求意见稿)。日前正式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与两年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所涉及的污染物指标及限值相同,但在标准名称、引用文件等方面有所不同。

比室内空气标准宽松

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出台前,检测车内空气质量只能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记者注意到,这两个标准所涉及的指标、浓度要求均有所不同。

两个标准均对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4项指标的浓度设定了要求。其中,对于苯和甲醛的浓度要求相同,分别为不超过0.11毫克/立方米和不超过0.10毫克/立方米。而对于甲苯的浓度,车内标准是不超过1.10毫克/立方米,室内标准是不超过0.20毫克/立方米。对于二甲苯,车内标准是不超过1.50毫克/立方米,室内标准是不超过0.20毫克/立方米。

高力平认为,车内标准比室内标准略为宽松,原因是人们在车内待的时间短,且可以通过打开车窗、开启外循环通风设施等方式引进新鲜空气,相对汽车而言,室内很难通风换气。

此次出台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涉及的指标均为挥发性有机物,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还涉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以及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高力平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标准所针对的环境、污染源不同。挥发性有机物是车内最主要的污染物,塑料、化纤织物、皮革、粘合剂等都可能成为车内的污染源。

高力平告诉记者,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在制订时参考了国外的相关标准,但在有些指标限值上还不及欧盟、北美等严格。比如,根据德国制订的车内环境标准,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毫克/立方米。我国的标准是不能超过0.10毫克/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标准编号为"GB/T27630-2011","GB/T"打头的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国家标准。高力平表示,这是考虑到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目前一部分企业可能还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今后肯定会推出强制性标准,但现在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他说。

新闻链接

单项指标检测收费约300元

一些刚买了新车的市民很关心,到哪里可以进行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本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秘书长王芳告诉记者,由于车内标准刚刚出台,相关机构申请检测资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市民如果现在想对新车进行检测,可以找具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资格的机构。对于机构的资质,最好在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网站上进行验证。一般正规的检测公司做单项指标检测收费300元左右。

此外,本月11日起,市环保产业协会发起了百辆新车车内污染物免费检测的活动。该协会副秘书长李伟告诉记者,活动启动以来,目前已有125

 <  1 2  > 
  • 租车热线:0757-88780966
  • 24小时热线:13902569944
  • 邮箱地址; fscjj@tom.com
  • 在线客服QQ:43828069 
  •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天佑五路桂花园西区二街10号
   宇通大巴
    • 大巴租车在线咨询
    • 大巴租车在线咨询
  • 服务电话: 0757-86237634
  • 13902569944
  • 邮箱地址; fscjj@tom.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 天佑六路105号
友情链接
广州租车公司 广州租大巴 香港租车 韶关租车 广州商务租车 长沙租车 武汉租车 佛山租车 广州租车 顺德租车 北京汽车租赁 韶关租车公司 广州租车 佛山租车 
版权所有 @ 2011 旅游大巴租车网 粤ICP备11008143号-1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租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