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广东省纪委对政协提案答复中获悉,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6市实行了车改,车改主要采取货币化模式,其中广州在天河区21个街道进行车改。
据统计,各车改地区车改前每年公车费用年均涨幅都在15%以上,改革后财政支出每年都节省20%左右。
建议:公务用车可否租车?
省政协委员容永恩的提案提出公务车改革势在必行。提案称,广州保守估计,公务车的数量接近有20万辆,占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180万辆)的11%,占广州市小汽车总量的21%。提案建议,政府应公布公务车配备原则和比例,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公务车。“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大量使用车,完全可以通过租用的形式解决。”提案还提出,公车配备使用须公开,公务车车牌、公务车数量、各项支出费用、补贴额度都应该公开,接受各方监督。应将公务车每年的费用支出情况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内容,向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汇报。
1993年广东率先车改
省纪委监察厅答复介绍,早在1993年广东省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车改,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莞市沙田镇,该镇改革当年公车经费支出就节约了54%。随后珠三角一些基层单位相继跟进。
2003年5月,省纪委、省监察厅下发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公车改革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有利于节约、有利于廉政、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工作的原则。
铲除“车轮腐败”制度土壤
答复透露,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6市实行了车改,车改主要采取货币化模式。其中广州在天河区21个街道进行车改;珠海市、区党政机关(除公检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和参公单位进行了车改;佛山市直机关、市辖五区区直机关以及各镇已进行车改,其中南海区的法院和检察院都已车改,区公安分局也准备展开;惠州在市直党政机关及惠城、惠阳、大亚湾三区进行车改;东莞、中山完成市直机关、参公依公单位和各镇的车改。
答复称,车改从制度上铲除了“车轮腐败”滋生的土壤,堵住了财政资金通过公车渗出的漏洞,公车费用从不断膨胀的“增量”变为可以预控的“常量”。
据统计,各车改地区车改前每年公车费用年均涨幅都在15%以上,改革后财政支出每年都节省20%左右。车改以来,各地尚未发现因公车改革影响公务、降低效率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也未收到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公车改革和管理使用方面的问题。
答复同时透露,省纪委已将公车治理列入2011年的重点工作,并在全省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目前,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也已启动,正在深入开展调研论证。